每所学校都在飞起这只“黑天鹅”,我用一年的时间来死磕它
自我改变是最让人难受的事,尤其是打破和颠覆自认为已经很完美的状态。就算是老师和校长,依旧难免这种“维持现状,习以为常”的自我禁锢。
如何跳出低阶思维,直面这只教育的“黑天鹅”?让我们听听这位校长怎么做,怎么说。作者 | 廖伟,重庆巴蜀常春藤学校校长
2017年元旦,因一场跨年演讲,产生了今年第一个网络热词“黑天鹅”。“黑天鹅”引发的事件难以预测,事发前人们认为它不可能发生,但它在各个行业都会存在,不断引起连锁反应,甚至颠覆结果。
教育有“黑天鹅”?现身了吗?我认为它就在身边,正次第起飞。今天我们讨论其中一只。
2013年初,为了推进教育信息化,转变教与学的方式,促进教师的专业提升,我在学校启动了“微课程教学”研究。
一次推门课,我走进了一位数学骨干教师的课堂。他执教的《折线统计图》学校已经有老师上过,很适合借助微课进行教学,让我对这堂课充满了期待。然而,微课一直都没有出现,老师用一讲到底的传统教学结束了整节课。在失望的同时,我心生疑虑——难道没做好准备?课后的交流会,这位老师道出了个中原委:“我知道微课对改进课堂教学有用,但就讲一个知识点,我觉得还是用原来的方法,效果更好!”
老师的话带来我对教育现状的反思。就微课程教学法而言,学校已经开展了近10次从理论、制作到应用的系列培训,老师已经知道微课使用的价值:不是简单传授知识,而是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改进学习方式。
为什么有老师会拒绝改变呢?深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大家已经熟悉了原来的教学方式,所以无动力、无意愿打破习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这种“维持现状”已经成为教师职业生命的一部分——原来的教学方式能教会学生知识,而多年都是这样过来的;这种“习以为常”的根源在于长期对学生唯分数评价——考得高分,素养能力神马都是浮云......
教育中的“维持现状、习以为常”正在喂养一只巨大的“黑天鹅”。这只“黑天鹅”让很多教师一辈子只上“一节课”,与新的课程改革、先进的学习策略、科学的评价方法形同陌路;这只“黑天鹅”,正在吞噬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为了人的终身发展奠基,需要培养学生终生必备的能力和品格,在关注学生知识掌握的同时,还需要关注学生品格、习惯和思维的培养。
作为校长,需要引领教师一起直面教育的“黑天鹅”。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我们坚信,任何教师都有最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好教师”,就是“实现作为教师的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在当下能够回归教育的本质,找到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成就学生未来幸福”的需要。
“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战胜别人容易,但战胜自己却难。”老师的改变是漫长而艰苦的过程,需要从理念到行为的整体改进。要让教师改变,校长自己首先就要变。要实现教师的改进,作为校长的我也需要直面“黑天鹅”,先打破自我。
怎样才能打破自我呢?
▼
作为一名工22年教龄的老师,我在学校教育信息化、课程建设和文化建设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自己对课程的落脚点——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变革不够,而老师们不愿意改变的也是课堂教学行为。这样的关联,让我清楚看到“关注学生的学,建构让学习真正发生的课堂”,应该是我“打破自己”的切入点。
打破,从自己最薄弱的环节开始。2015年12月,我开始了一次重要的自我破碎。在学校教师人人参与的课堂开放中,上了工作以来的第一节语文课——一年级语文复习课。整节课以游戏学习方式进行,拼音、生字大量回到生活场景由学生去发现、去辩读。
当天中午,语文谭老师拿着十几份课堂上使用的报纸复印件,告诉我,“班上有好几组同学,下课都舍不得出去玩,个别的连厕所也舍不得去,一直在报纸复印件上圈字。”在报纸上“圈字”是这节语文课我和学生玩的其中一个游戏——同桌两人把都会认读的字用铅笔圈起来,两人都认识的字的一起读,一人不会的另一人教读。
当我接过谭老师手中的报纸复印件,顿时惊呆了,圈字最多的同学认识了这则新闻近90%的字。这一节课我没有讲太多,有的仅仅是与学生生活的连接、游戏化的学习和广泛参与,由此还引发了学生持续的学习。打破自我,改变课堂的教学方式,坚定了我“学为中心”的实践之路,更改变了我对课堂教学的关注点。
随后的听评课,我开始从最开始关注教师对教材的解读、目标的制定、作业的设计转向更终极的课堂教学观察:学生是以什么方式在学习?知识获取过程是否与生活连接?学习过程中思维训练在哪个层面?
2016年,在招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考核中,我几乎会问相同的问题:“你觉得,你的课还可以怎么改?”很多老师,在这一时刻都有点“懵逼”,想说什么但又没有思路。一次遇到了性格直爽的曾老师,她说:“这是我的获奖课,之前改了10几次了。问我还能怎么改,我还真没想过!”
“获奖的课,真的不好改进!”这似乎成为一种共识。
我没有直接回答老师的问题,请她拿出手机,找到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和学习金字塔理论,快速的浏览一遍。
“您的课堂教学,学生主要用的哪些学习方式,学习活动分别属于哪一个层次?”我问她。老师发现,她的课堂讲练结合多,然而利于学生有效学习的自我发现、小组讨论、互相教授等方式几乎没有;课堂上学生主要的活动仅在“知道、理解、应用”前三层,也就是低阶思维训练层面,而涉及“分析、评价、创造”三个层面的高阶思维训练几乎没有。我的课还可以这样改!从提问设计、学习活动的调整,曾老师立刻说出了一串自己的改课思考。
我的课堂关注点变了,教师也会渐渐改进。很多科学的教育理论我们都很熟悉,只要在实践中我们去深度理解应用,就会引发学生高效的学习。打破自我,不需要对自己的完全颠覆,熟悉的理论与经验可以成为很好的支柱;打破自我,不是盲目的调整或作秀式的改变,需要依据先进的教学策略优化自己的行为,就能让学生在课堂产生有效学习。
随着,自我打破的不断深入,我发现了引领教师改进的局限——只有我关注到了,教师才被动改变。教师的自主发展动能不够,我还需要进一步的打破自己。
2016年12月,我把教师的学习中思维工具应用系列培训,调整为准备个人年终工作总结,并要求每位教职工都要上台交流发言。
任务刚下达,从未上台言的生活导师敖老师就傻眼了!连续几天,我看见她焦虑地坐在电脑面前、吃饭也紧锁眉头。早上我碰到她,敖老师几次都谈及,“晚上我也在写总结!要写出一篇好的工作总结好难哦!”
“大家不妨借助思维工具来梳理工作总结!”我给了老师们一个建议。至于什么是思维工具,如何用思维工具来帮助写作等重要内容我只字未提。只提了一个时间要求,“一周后我们来交流您的学习收获和对总结的思考。”
带有问题和任务驱动的现象式学习,让老师们真正的动起来,在网络上查资料、听讲座、看典型案例、改总结文稿……一周后的学习交流,敖老师不仅谈到了thinking map 和miand map,还主动交流了思维工具指导写作的案例和工作总结思路。
教师的自主学习目标达成,看似没有问题了,却是我们指导、提升教师的关键点。我利用分享会,借助思维导图、流程图、圆圈图等学习思维工具,分享了打开写作思路、梳理工作要点、科学清晰表达的方法。教师对学习中思维工具的应用,有了更系统的理解和思考。总结交流会,敖老师20分钟的侃侃而谈,思路清晰、极富真情实感、表达方式没有和任何人重复。
打破自我,改变自己熟悉的管理模式,将教师的培训学习与生活、工作相连接,就能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这样能引发教师对先进理论的思考与应用,不去喂养教育中的“黑天鹅”,才会奠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础。
打破自我,需要树立跨界意识。我不是文艺青年,但是对民间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
2012年,学校需要将教学楼屋顶打造成“京津沪渝”论坛展示活动分会场,而楼顶的美化成为难点——墙面常年被酸雨侵蚀,留下一道道泪痕。
“那就用喷绘布遮挡一下”、“重新贴砖”、“挂上儿童照片美化一下”、“或者展示学生作品”……头脑风暴的结果依然有些常态。
2011年在渝中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办的工作经历,我提出了“用这段墙面,建一个‘非遗苑’”的想法。大家最初对个想法是充满怀疑的,而我在那时却非常自信。因为那段经历,让我大量接触到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各个民族传承下来的文化,很多已经成为非遗,可以作为很好的学习资源。
与老师们交流完想法,列举身边能见到的蜀绣、剪纸,尝过的糖画、丘二馆鸡汤,听到的川江号子、木叶情歌,跳过的摆手舞、竹竿舞……一个不一样校园角落形象隐约呈现。“非遗苑”随后在校园引发了小小的蝴蝶效应,非遗不仅丰富了民族教育课程,引发师生对非遗传习,学校常年开设10多门非遗课程,有教师还成为市级非遗传人。
用跨界思维办学,让我们看到教育是无边界的,各种优质教育资源既丰富学校课程,还带来自己、教师、学生、学校不一样的改进。因为跨界,可以让我们接触到不同文化、不同事物、不同观点、不同思维;因为跨界,我们才能打开自己,去甄别和吸纳信息,不让内心深处暗藏“维持现状,习以为常”的意识,不再喂养教育的“黑天鹅”。
最后,我分享罗胖在今年“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中的一段话。“我过去几年一直在讲一个词,叫‘死磕’。但是今后,我会加一个词,叫‘自律’。‘死磕’是不管自己怎么样,都要把事儿做好;‘自律’是让自己变得更好,事情自然能够做得更好。”
未来于我而言,就是要“死磕”教育的“黑天鹅”,遵循教育的“本质不变”之理;就是要“自律”自我,坚持打破,坚守教育的“科学求变”之道。
重庆渝中区创新型校长研修班结业后记:
❖ 一年撒种,三年生根 ❖
面对教育改革的现实,社会变革的趋势,每一所传统的学校都需要重新建构自己的未来,以生长的姿态与全新的时代无缝接轨。我们必须直面社会与教育进步的“新常态”;必须思考如何“不拘常例,不违常情”,通过审慎、积极的行动来推进师生新的跨越;必须看到学校教育的空间正在急剧扩展,重构学习已经迫在眉睫。
我们可能的变革方向在哪里呢?从人的培养开始,发现新思维,聚焦新优势,培育新技能,从而走向新校长和新教师。
重庆市渝中区“创新型校长高端研修班”是由重庆市渝中区区委教育工委统筹,重庆市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督导,蒲公英教育智库策划执行,首次由民间智库与区域合作共同打造的针对区域校长设计的定制培训计划。以培养开拓型办学领军人物和创新型教育教学骨干为宗旨,已圆满完成了三年研修计划。
研修班坚持系统设计、前沿引领、创新模式、“看听读说行”整体推进的培训形式,即时传递国内外教育的新理念、新策略和新方法。帮助受训校长解放思想,博采众长,理清发展方向,搭好办学支架,推动职业生涯专业化发展,濡染教育家型办学人才。
研修由高端培训、跟岗培训、案例教学、辅导研究、会议讲座等多个环节,根据每年每季度分主题模块构成。强调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集体学习与个体研修相结合、国内互动与国际交流相结合。使学员与专家之间、学员与国内外优秀学校管理者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能够充分沟通,取得切实有效的成果。
全班经过区域公开报名,考核选拔获得学员资格的20位校长,崭露各自优势,确立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从精神气质、教育情怀、专业素养等方面都有较大提升,发掘出成为全国基础教育领军校长的潜力。
我们精选了部分校长学员的研修成果,在“新校长传媒”微信公号上陆续推出。
一年撒种,三年生根——愿渝中校长们的创新之旅,成为中国区域教育创新促发展的典范。
▼
图 | 500px
责编 | 小新君
如需转载,请在后台留言申请授权
“新校长传媒”微信商务合作 023-67515741
相关链接
/ 新刊 /
点击下图,一键购买 ▼